在参加华中农业大学的思政大课堂交流研讨活动后,我对思政课程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和体会。本次活动的主题“讲好思政课,争做大先生”深入探讨了怎样优化思政课程的教学,使之更加契合时代与学生的需求。在这里,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。
学说素养的提升
开门见山说,思政课教师的学说素养是非常重要的。王从严副书记提到,提升教师的学说素养是讲好思政课的根本保障。通过这次活动,我觉悟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,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,更要与时俱进,融入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。比如,张义老师通过回顾中国先进分子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心路历程,帮助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。这种将学说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,让我明白了学说素养不仅是书本聪明的积累,更需要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反思来不断升华。
教学形式的创新
接下来要讲,教学形式的创新也至关重要。活动中,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技巧,如难题链教学法和BOPPPS教学模式。李思雯老师通过人工智能的案例,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让大家在讨论中了解马克思主义觉悟观的重要性。这种创新的教学形式,让我觉悟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,我们需要更多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,让课堂生动起来。
学生参与的价格
再次,学生的参与对于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影响深远。孔浩老师通过调研案例,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,使得进修不再是单向的灌输。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,提升了他们的思考能力。我认为,在思政课堂中,鼓励学生提问、表达自己的看法,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考和自主进修力,这不仅对思政课有帮助,对他们未来的进步也大有裨益。
教师角色的转变
最终,作为思政课教师,角色的转变也非常重要。阮媛老师分享了她从“认识自己”到“成为自己”的成长经历,这让我感触颇深。在教学经过中,我们不仅是聪明的传授者,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,领会他们的想法,通过爱和关怀来影响他们,使他们在思政课堂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。
小编归纳一下
直白点讲,思政大课堂带给我的不仅是教学理念上的启发,更是一种责任感的强化。我们要努力“讲好思政课”,争取成为学生心中的“大先生”。在未来的教学中,我将不断进步自身的学说素养,创新教学形式,鼓励学生参与,并努力做一个值得信赖的教师,帮助学生在思政课中得到成长与启迪。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道路,我们要共同走下去。